股指期货 参天大树初长成(4)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1-04-15 07:51
本文导航
  1. 1.
  2. 2.
  3. 3.
  4. 4.
  5. 5.

  股指期货 平稳创新

  □本报记者 胡东林

  华尔街金融危机阴霾未退,国际宏观环境动荡复杂,国内宏观调控接踵而至……正是在这样的不利环境下,沪深300股指期货于2010年4月破茧而生。回顾一年来的运行情况,股指期货的成功创新,除了监管层的审时度势,主要取决于四大因素:投资者教育的成功推广、适当性制度的严格落实、强势监管的果断推行以及筹备工作的充分到位。

  长期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创新过程总是充满坎坷,金融创新容易成为“恶意炒新”和“风险事件”的代名词。因此,实现平稳起步和安全运行,是市场各方对股指期货这一金融创新品种的最大期望。而如何有效化解这对矛盾,也成为考验市场组织者智慧的关键。

  早在2006年,中国证监会就提出,要借鉴国际经验,在股指期货筹备中探索与股指期货产品风险特征相适应的投资者管理制度。此后,证监会开始探索研究建立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及香港雷曼迷你债券等重大风险事件再次启示,任何金融创新必须适度,必须与市场的接受程度和投资者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做好针对性的制度安排。可以说,这一审时度势的制度安排,为股指期货平稳推出和安全运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实践充分表明,构建健康稳定的资本市场,离不开成熟理性的市场投资者。自筹备之初,中金所就高度重视投资者教育工作,努力从一开始就将“股指期货热”转化为“股指期货投资者教育热”,将投资者教育工作作为筹备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创新手段、改进方法、完善内容,让股指期货投资者教育常说常新,持续形成热潮。

  然而,当股指期货已蓄势待发之时,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即将起航的中国金融期货蒙上了一层阴影,股指期货筹备工作一度陷入困境。面对波折,作为市场组织者的中金所苦练内功,保持坚毅、顽强创业、执着坚守,没有浪费一天时间,较好地完成了产品合约、规则体系、技术系统、参与模式、风险管理、市场监管等各项准备及深化,开展了股指期货仿真交易演练。依托仿真交易平台,四年期间反复检验了规则、测试了系统、锤炼了业务、培养了人才。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交易所规则体系。正是四年来的扎实筹备和多年的仿真交易测试,保障了产品的稳健运行。

  由于股指期货交易涉及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两个市场存在相互联动、风险传递的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强势监管显得尤为重要。为防范跨市场操纵和跨市场风险传递,保障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中国证监会牵头沪深证券交易所、中金所、中登公司、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等五方,建立了跨市场监管协作机制,并于2007年7月正式启动股指期货跨市场监管协作。

  股指期货上市后,跨市场监管协作各方紧密配合,沟通信息,交换数据,共同实施跨市场联合监管,为防范和及时监查跨市场操纵及其他违规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期货市场基础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犹如市场的“电子警察”,它的建立解决了市场监管中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做到了各类违规动向“看得见、说得清、管得住”,保障了股指期货的平稳运行。与此同时,中金所自身切实将工作重心放到市场风险防范和一线监管上,从严要求,从严管理。

  正是在中国证监会一整套较完善的监管制度安排和交易所实施的强势监管下,股指期货才更好地实现了平稳推出和安全运行,为下一步更多金融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责任编辑:山晓倩】
已有0人参与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快速登录
返回新华08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