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货 > 期权 > 场外期权的发展呼唤场内期权尽快推出

场外期权的发展呼唤场内期权尽快推出

期货日报2017年01月23日09:02分类:期权

核心提示:场内期权正式推出后,公募基金等机构很有可能会利用持保看涨等策略构建指数,同时会更多地利用卖出期权以增加收益。银行、券商、私募等机构也会利用期权构建更多标的丰富的OTC产品,与衍生品相关的对冲、套利等策略也会更多地被使用。

 “固定收益+场外期权”渐受市场青睐

在海外成熟的金融市场上,固定收益和期权构建的结构化产品颇受投资者青睐,固定收益投资确保了到期获得保本收益,期权部分则允许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获取额外收益。国内的金融机构也已经开始推出场外期权产品,主要包括银行的挂钩类理财产品、券商的收益凭证,以及基金、保险等机构带期权性质的产品。该类产品通常是以保本票据等结构为基础,嵌入奇异期权条款,丰富产品风险收益结构,从而满足投资者的理财需求。

部分产品嵌入了简单二元期权,当标的资产涨幅或跌幅没有达到预期,就只能获得保本收益,如果标的价格达到预期,就可以获得额外收益。另外,有券商机构发行了场外期权类收益凭证,是保本票据与障碍期权结合形成的结构化产品。当标的资产在某一个范围内波动时,产品收益率等于挂钩资产收益率或保底收益率与挂钩资产收益率的线性组合,而当标的资产波动超过该范围时,投资者仅能获得保本收益。

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理财总规模为81.18万亿元,银行、信托、券商和保险是最大的理财机构。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5年)》,银行理财产品按募集资金额加权平均兑付客户年化收益率为4.69%,并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客户的要求。由此可见,券商、保险、基金这类创新潜力大的金融机构,利用场外期权结构化产品吸引客户的前景广阔。

场内期权正式推出后,公募基金等机构很有可能会利用持保看涨等策略构建指数,同时会更多地利用卖出期权以增加收益。银行、券商、私募等机构也会利用期权构建更多标的丰富的OTC产品,与衍生品相关的对冲、套利等策略也会更多地被使用。

场外期权服务实体产业优势非常明显

作为场外期权升级版的“保险+期货”模式已经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成为农产品价格改革优化的新尝试,而场外期权在服务实体经济、助推国家供给侧改革方面也日益显现出重要作用。

场外期权常配有“私人定制”“个性化服务”的标签,为大量存在避险需求的实体产业服务。随着套期保值意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已经学会用期货来进行风险管理,通过与实业反向的操作,实现利润锁定和保护原料成本,并解决库存风险。然而,回避了风险的同时也限制了部分收益,还存在随时需要追缴保证金,场外期权却正好能弥补这些不足。

很多生产企业形成产业规模后,往往可以提前确定采购量,却由于库存问题无法提前采购,而实际采购时会面临原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如果企业在确定采购的同时买入看涨期权,原料上涨的时候,通过行权就能获得投资收益弥补采购成本上涨的利润损失;原料不涨或下跌,企业可以选择弃权,只损失了少量的权利金。同样,产业上游的原料供应商也可以利用场外期权很好地管理价格下跌风险。

企业可借用场外期权进一步优化套保策略,制定符合企业及产品特点的个性化产品。对于初学者,企业初期可以成为期权的使用者,后期随着运用能力的提高,可以成为期权的提供者。目前,除期货公司外,有一些现货贸易商也在积极探索场外期权的运用。例如,2015年10月,远大物产开始组建场外衍生品事业部,2016年2月至今,完成交易额约6亿元。其中,主要产品集中于能化产品,交易额约为5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实体企业利用期权解决生产、销售、库存问题的意识已经开始觉醒,一旦场内期权推出,企业在策略研究上的主观能动性将很好地被激发。

[责任编辑:山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