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货 > 期权 > 期市学堂:商品期权诞生历史(上)

期市学堂:商品期权诞生历史(上)

期货日报2017年03月06日08:56分类:期权

核心提示:按照一贯说法,我们从1995年开始“期权研究开发”,主要原因是为借助1995年加入“国际期权市场协会(IOMA)”这一标志性事件。

我国商品期权交易即将诞生,我们始于22年前的“期权研究开发”就要开花结果。这表明,郑州——除了是新中国期货市场发源地之外,也是商品期权(下称期权)的发源地。按照一贯说法,我们从1995年开始“期权研究开发”,主要原因是为借助1995年加入“国际期权市场协会(IOMA)”这一标志性事件。其实,在此之前我们就开始研究期权了。重提起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从最初研究开发期权到今天期权上市的年复一年,春去秋来隐含太多憧憬和迷茫、寒来暑往面临不少机遇和挑战,就像期权时间价值那样,时间越长,期权价值就越大。这一过程不仅历练了坚守期权研究的人们,而且承载着他们当初选择期权拓荒路的历史代价和现实价值。

期权拓荒路

推期权头十年——偃旗息鼓(1995—2005年)

1.开荒播种

“期权研究开发”起始于我国期货市场清理整顿阶段的1995年,其标志性事件是1995年6月20日郑商所加入“国际期权市场协会”。随后“期权研究开发”正式启动。1995年11月6日,我们起草“开发设计期权交易的基本思路”,提出期权交易模式选择、期权类型选择、履约价格设定、保证金征收、计算机交易系统、绿豆期权合约、期权品种选择以及实施方案等基本原则。1997年8月5日,起草“CZCE期权交易设计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期权交易细则、期权操作系统方案以及期权交易报价显示屏幕等。1998年,研究起草了“现货权利金交易”方案和“现货权利金交易规则”,初步形成期权运行制度的雏形。

早期,我们没有设立专门的期权部门,以内部研究为主,并未对外声张。“期权研究开发”的主要工作放在交易所研究开发中心,那时的研究多是基础性的、书本上的、“空对空”的。尽管我们认为商品期权是十分普遍的交易方式,几乎所有商品期货都有相应的期权交易,但是鉴于我国期货市场刚刚起步,并且处于清理整顿阶段,我们清楚地知道,推期权既缺乏市场需求,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2.不辍劳作

我国期货市场进入规范发展阶段的2000年之后,“期权研究开发”开始向市场开发和期权运作方向推进。2001年10月,派员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和美国伊利诺斯理工学院专门学习期权理论与运作。2002年4月,成立“期权开发工作组”;8月,启动全方位、系列化的“期权培训工程”;11月,完成包括做市商资格和审批办法、做市商的权利和义务、对做市商的监督和风险控制在内的“期权做市商管理办法”和“小麦期权做市商协议书”;12月,我们与中国期货业协会在北京召开“2002中国(北京)国际期权研讨会”和“国际期权报告会”,来自美国、欧洲、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及港台地区的专家及监管机构、期货业协会有关领导共30余人参加会议。

2003年2月,期权部的成立标志着“期权研究开发”升级;3月,我们向监管机构上报棉花期货、期权上市的请示;4月,在《期货日报》上刊登“期权交易管理办法”和“做市商管理办法”,公开向社会征询意见;4月至9月,由中国期货业协会与郑商所主办、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等境外机构协办,在全国率先开展分为交易所员工、会员单位及投资者三阶段、递进式的小麦期权模拟交易。网上注册用户达2000个,日均交易量12万张。其间(5月)开通中国期权网。

2004年3月,举办来自交易量前30名的会员、共40人参加的“期权做市商培训班”;6月,组织5家规模较大的会员赴韩国和中国香港进行期权做市商境外培训,由境外专家介绍做市商的业务操作经验,实际操作KOSPI200指数期权;9月,设计棉花期权合约,制定棉花期权规则;11月,召开期权运作研讨会;12月,与中国期货业协会、欧洲期货交易所等联合举办我国第一届商品期货期权培训班。

2005年4月,兼有期权功能的计算机四期系统切换成功;5月,发展20家“期权研发合作会员”,并与中国期货业协会在北京、南京、深圳、成都和郑州巡回举办五期期权培训;9月至12月,在欧洲期货交易所、荷兰银行(ABN AMRO)期货经纪公司等国际机构及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日报社、经易期货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再次开展全方位期权模拟交易。

此间,媒体一度对商品期权上市形成舆论高潮。“2002中国(北京)国际期权研讨会”被评为年度中国期货市场十大新闻;2003年,“小麦期权欲饮头啖汤”“国内期货市场酝酿推出期权交易”“期权交易只闻雷声不见雨点”;2005年,“做市商像火柴:国内商品期货期权要先试起来”等标题赫然纸上。

2005年9月,监管机构牵头成立由国内期货交易所参加的期权研究开发工作小组。当年10月至2006年8月,分别在上海、苏州、长沙、深圳、北京及呼和浩特召开期权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期货市场“期权研究开发”工作,从交易所自下而上、分散竞争模式,转向由监管部门自上而下、集中统一的研究模式。

待时机再十年——终成正果(2006—2016年)

1.深耕细作

2006年,各商品期货交易所对各自期权制度进行了整理、打包,“期权研究开发”进入收尾阶段,我们的期权部随之撤销。鉴于我国期货市场筹备并成立中国金融交易所、等待2007年新修订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实施、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等重大事件发生,“期权研究开发”步伐放缓。

2010年,我们再次决定推动商品期权上市工作,制订了农产品期权上市准备工作方案。“期权研究开发”实质性重启是2012年。2012年5月,在北京举办“2012年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30人论坛”,此次论坛不仅多层次、多角度深入研讨期权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增强社会各界对期货期权市场理论与实践共识,而且明确将上市期权交易列为“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6月,再次成立的期权推进组,标志着“期权研究开发”实质性重启,我们紧紧围绕期权规则和交易系统两个核心工作,拟定期权推进工作方案,完善规则和系统,扎实推进期权各项工作;7月,选拔期权合作会员,启动专题研究工作;8月,举办合作会员“期权业务研讨会”,介绍规则内容,征求会员意见和建议;10月,启动联测联调,开放测试环境进行交易所端和会员端的测试;12月,举办“期权课题评审、模拟交易与测试说明会”,在联测联调基础上,进行为期五周的期权模拟交易与测试。

2013年3月,“期权交易管理办法”发送国内外有关期权专家,征求意见,完成仿真交易会员的选拔;4月,制订期权业务及会员端升级说明书,启动会员端期权功能升级改造;5月,创办“郑州期权讲习所”,共举办五期讲习,培训上千人次;5月底,完成交易所端各模块期权系统功能升级;9月至11月,开展全市场参与、全链条覆盖和全方位检验的白糖期权仿真交易竞赛,引入做市商机制,履行双边报价义务。2012年至2013年,期权模拟交易测试顺利完成,验证了期权规则制度的可行性、适用性及可操作性。

[责任编辑:山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