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货 > 商品期货 > 吉林云天化:创新模式促农产品价格市场化(2)

吉林云天化:创新模式促农产品价格市场化(2)

期货日报2016年11月25日10:20分类:商品期货

核心提示:业内人士认为,“场外期权+粮食银行”模式使“粮食银行”这一惠农支农创新组织形式与“场外期权”这一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模式有机结合,有效满足了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不断涌现的规模性风险管理需求,起到了保护广大农户农企生产积极性和经济利益的功能与作用,有力推动了国家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此外,通过“保价格”实现“稳供粮”,客观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创新模式促农产品价格市场化

吉林云天化和四平天成集团这两家东北公司推行“粮食银行+场外期权”的模式或许不是出于偶然。

就全国农产品市场而言,东北农民运用期货经营的氛围是最浓的。这与大商所持续的投资者教育工作不无关系。作为一家以农产品期货为主的交易所,大商所16个期货品种中有10个与农产品相关。大商所从2005年起启动“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搞培训、搞信息服务、搞“公司+农户、订单+期货”试点。截至2013年年底,大商所累计培训农民、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系统干部及营销人员7万多人次。

大商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要引导农民参与期货市场,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作用,须从多方面着力。首先要加大力度培育农民的现代市场意识。不仅要注重对农民技术培训,还要引导农民学会利用期货市场,掌握生产经营主动权,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走出“增产不增收”的困局。其次要不断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专家建议,要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与合作社或者龙头企业对接,把农民的生产经营风险汇集起来,由合作社、龙头企业通过期货市场转移出去。还要进一步推动品种和工具创新,尽早推出大豆、豆粕、白糖、棉花等农产品期权,丰富市场工具。农产品期权相当于一个价格保险,在支付期权费这一“保费”后可以做到粮价涨有收益、跌有保障。

据介绍,单纯的“粮食银行”模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遇到了价格波动对其经营的剧烈冲击,严重阻碍其稳定发展。“粮食银行”实质是将农户卖粮风险“转嫁”到企业身上,保护了农民的售粮利润,但以企业为主体的“粮食银行”仍因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而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敞口,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粮食银行”的规模发展。期货、期权市场与传统“粮食银行”业务的有效对接,恰好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化解企业运作“粮食银行”过程中的价格波动风险,保障“粮食银行”的有效运行。

市场研究人士认为,其根本在于场外期权作为风险管理工具具有先天的优势。场外期权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企业只需要提出具体需求如保值规模、保值价格目标、保值时间周期、保值成本、保值方式等,其余的专业性工作则可以转移给永安资本这样的风险管理子公司。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机构,“粮食银行”只需付出有限的权利金同时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个性化的保值方案即可。

农业兴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据了解,2004年和2008年,我国分别建立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和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两项制度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产发展、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价格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料显示,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12428.7亿斤),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288.2亿斤),增长2.4%,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但问题也随之显现,一方面,国内农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国外,严重扭曲;另一方面,过去数年积累的库存压力较大,导致财政出现困难。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同时兼顾市场效率是收储制度取消后我国农业相关政策的着眼点。

以玉米产业为例,今年我国的玉米收储,取消了以往托底收购的政策,实行市场“收购+补贴”的新机制,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也就是说,形成价格靠市场,保护农民利益靠补贴。

在此情况下,新的市场经营形式应运而生。业内人士认为,“场外期权+粮食银行”模式使“粮食银行”这一惠农支农创新组织形式与“场外期权”这一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模式有机结合,有效满足了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不断涌现的规模性风险管理需求,起到了保护广大农户农企生产积极性和经济利益的功能与作用,有力推动了国家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此外,通过“保价格”实现“稳供粮”,客观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责任编辑:山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