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货 > 现货 > 在全球视野下布局我国“产能输出”战略(2)

在全球视野下布局我国“产能输出”战略(2)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8月15日16:07分类:现货

核心提示:记者在山东、河北、江苏、湖南和浙江等地调研发现,“走出去”化解过剩产能有较大空间,但是目前企业走出去还存在诸多困难,应该站在全球产业布局的高度制定中国“产能输出”战略。 

企业“走出去”获取技术和平台。企业扩张的边界已经从国内向国际转移,中联重科为了布局高端农机领域,正在进行海外农业先进机械的企业并购,目前他们已经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建了占地50亩的研发中心,“50公里内,全球最大的农业机械公司都在那里,我们聘请当地工程师,深入农业机械高端区域,一边收购一边研发。”

企业向产业链的下游拓展。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企业发现,传统外贸对贸易渠道、价格的影响力微弱,因此开始建立境外的贸易公司,海外建仓,或以投资合作方式增强对渠道的影响力,建立自己的品牌,向下游延伸拓展。

浙江省对外投资活跃,境外投资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浙江省商务厅对外经济合作处副处长阮刚辉表示,以前的刻板印象认为跨国公司就得是航空母舰,但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历来看,我们的企业就是舰队,灵活性和投资效应并不比航空母舰差,经过国际竞争的洗礼,舰队中会脱颖而出领航的航母。 

--产能“走出去”战略需有全球布局视野 

基层干部和企业界认为,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存在以下难点和困难:

一是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和经验缺乏,中介服务不够。上规模的境外合作越来越多,却只能委托境外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国内没有能力。

二是金融支持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银行的商业模式仅是参照国内设计,产品和服务单一,打通不了国内国际的抵押贷款,境内外贷款还存在利率差,“走出去”企业贷款难。

三是税收负担。在调研中,企业反映为减轻税收负担进行避税,很多利润不能回到国内,而是留在了金融自由港,留在第三地。

四是国家对企业在海外的活动引导不足。企业投资的产业带有重复性,对市场风险也缺乏有效的评估。例如,一些企业在非洲复制国内高污染、无序开发的模式,引发当地群体反对,损害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走出去”化解产能有较大空间,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中国企业迈出国门开拓“蓝海”的意愿将更加主动和强烈。相关人士建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站在全球产业布局的高度制定中国“产能输出”战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表示,国务院应组织研究,哪些产业可以走到哪些国家,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制定和实施“转移一批”的具体鼓励政策。

同时,要侧重关注企业“走出去”之后,如何“融进去”,如何“立得住”。浙江省商务厅对外经济合作处处长张曙明说,应改变以前“重生不重养”的情况,一是减少审批,给“走出去”提供便利。二是加强后续培养和支持,规范境外企业在海外的行为。“不仅要合法合规,也要遵守国际通用商业规范,要引导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司司长陈文玲建议,应改变原来从直接的财政支持到组合拳支持,从金融、税收和财政几个方面入手,对产能转移项目采取投资更为便利化的政策;通过国家注资设立支持过剩产能向海外转移的专项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鼓励优强企业“走出去”;完善海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加强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减少企业海外投资风险。

[责任编辑:山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