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货 > 商品期货 > 贸易融资“黑洞”隐现 如何“长治久安”

贸易融资“黑洞”隐现 如何“长治久安”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7月22日16:47分类:商品期货

核心提示:从铜铝到铁矿石、大豆,甚至橡胶等,大宗商品的贸易融资业务近年来缘何越做越大?随着监管的加强,贸易融资的骗贷现象是否就此终结?记者进行了调查。

新华社记者陈云富 何欣荣

上海(CNFIN.COM / XINHUA08.COM)--爆发于6月份的青岛港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骗贷案持续发酵,目前,包括渣打银行、南非标准银行等多家涉事银行均已提起诉讼。然而这一事件背后,从铜铝到铁矿石、大豆,甚至橡胶等,大宗商品的贸易融资业务近年来缘何越做越大?随着监管的加强,贸易融资的骗贷现象是否就此终结?记者进行了调查。

循环质押套汇套利

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骗贷案受害方之一的渣打银行表示,已就骗贷事件中德诚矿业负责人陈基鸿展开法律诉讼。

“德诚矿业的做法与此前发生的上海钢贸互保案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德诚参与的是国际贸易,利用同一批铜铝等金属,重复开具不同的仓单抵押给银行,获取贷款。”上海一金属贸易商告诉记者。

一家股份制银行上海某支行负责人表示,事实上,大宗商品贸易融资是国际上银行业中较成熟的业务。“大宗商品涉及的标的比较大,银行会在进口及仓储两环节提供融资,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这位负责人表示,贸易商从海外进口过程中,从银行开信用证,相当于从银行获得一笔短期的低息贷款。

“正常进口大宗商品的这些操作都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境内外利差、汇差的背景下,贸易商反复在多家银行循环质押获利。”该负责人表示,由于利差的存在,贸易商用同一批货物在不同银行循环质押,将获得远高于资金成本的收益,如果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贸易商还会获得汇率升值的收益。

“异化操作”或使“无风险”成有风险

曾在外资银行从事衍生品创新的大宗商品专家诸蜀宁表示,作为国内金融子行业中最小的行业之一,期货对冲在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中较为关键。“银行与大宗商品企业进行贸易融资时,往往参考现货和期货市场的价格来评估货物价值,从而确定融资的额度,同时要求企业对质押的货物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以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诸蜀宁说。

然而这种看似“无风险”的业务,在循环融资的“异化操作”下,可产生多方面的风险,青岛港的重复质押骗贷就是一例。“当前我国的仓储企业存在小、散、乱的现象,对客户提的要求往往照办。这就导致部分贸易商和仓库相互配合,对仓库里的商品搞'一女多嫁’、重复质押。银行由于专业和精力限制,也不可能24小时盯着。”上海仓储行业协会秘书长陈祥龙说。

法兴银行中国区大宗商品销售总监章如铁也表示:“银行和仓储机构的信息不对称,部分贸易商就利用这一漏洞骗取融资。”

另外,随着融资品种的扩展,一些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的行业也存在价格方面的风险。“比如天然橡胶,橡胶产品本身有保质期,过期必然贬值,一旦产业客户不能熟练运用对冲工具,加上现货的销售不畅,抵押品就形同虚设。”上海一家私募基金负责人陶阳也表示。”

异化的贸易融资也干扰正常的贸易秩序和市场价格。“诸如'融资铜’、'融资矿’和'融资豆’的出现,制造的是进口强劲的市场假象,在'中国因素’的炒作下往往推高商品价格,使企业付出更高的采购成本。”国泰君安期货研究员许勇其表示。

[责任编辑:山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