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货 > 商品期货 > 期货业转型遭遇人才困境

期货业转型遭遇人才困境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4月14日08:29分类:商品期货

核心提示:在杭州举行“2014第八届中国期货分析师大会”上,期货业内人士喊出重装上阵转型发展的同时,也显得很无奈——人才、资本、经验,“无一到位”,尤其人才资源严重不足,阻碍了期货业转型步伐,成为期货界转型的最痛处。

新华社记者刘开雄 赵晓辉

杭州(CNFIN.COM / XINHUA08.COM)--近年来,从新产品频繁上市,到新开两大金融业务,再到期权上市在即,似乎让期货界欢欣鼓舞的同时,也让大家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12日,在杭州举行“2014第八届中国期货分析师大会”上,期货业内人士喊出重装上阵转型发展的同时,也显得很无奈——人才、资本、经验,“无一到位”,尤其人才资源严重不足,阻碍了期货业转型步伐,成为期货界转型的最痛处。

业务松绑倒逼行业转型

2013年,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具有里程碑的一年,10个期货新品种上市,现货子公司试点、资产管理业务开闸。而在2014年,商品和金融期权有望上市。

新产品、新业务、新工具,即给期货业带来了新的方向,也带来了新的“烦恼”。“这些都是全新的业务模式,期货公司这次真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分析师转型则是关键。”一位参会的分析师表示。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对大宗商品需求的全球化,期货市场作为全球公认的交易定价市场也正在走上国际化的步伐。

伴随着上海国际原油交易中心的建立,上期所的原油期货上市似乎进入了倒计时,而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国际化平台运行的品种。正如上海期货交易所理事长杨迈军所言,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不可阻挡。

全行业的期货机构数量不少、规模不大,资本实力远远达不到需求。“期货经营机构将面临不仅来自证券基金行业的冲击,更会有来自其他传统金融机构的挑战,更要面临互联网金融带来对传统金融模式的挑战。”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指出,期货业界一定要有隐患意识、紧迫感、危机感,“这成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人才匮乏是期货业转型最痛处

人才、资本、经验,在新的金融环境下,期货、企业都难以满足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在业内人士看来,资本金不足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市场融资,经验不足可以不断摸索和嫁接其他领域的成熟模式,而人才的匮乏才是期货业转型最头疼的一件事情。

刘志超认为,“期货业是个知识高度密集型行业,对其高度信用化和国际化的方面,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未来发展也是取决于人才的能力与素质。”

长期以来,因为业务的限制,期货业从业人员,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与其他金融产业的人才都有较大差距,而且人才流出的频率很高,缺乏稳定性。

“以前做经纪业务,最重要的是营销人才,但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经纪通道成本大幅降低,”南华期货副总经理朱斌指出,从当前的业务结构和国际经验上看,传统的通道经纪业务已经走到了尽头,资产管理业务、现货子公司业务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朱斌认为,期货市场的产品化趋势已经明显,这就要期货公司成为金融产品的开发者,“需要的是具备把研究成果嫁接到产品生产的金融复合人才。”

一位资深的业内专家指出,证监会对期货业务松绑的时间太晚,期货公司短时间内难以收集和培养相关的复合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是期货业需要,其他金融机构也需要,显然在人才竞争中,期货公司吸引力还是不如大银行和券商。”

突破人才瓶颈 首选“干中学”

“行业培养专业人才非常好的机会。别的捷径没有,就是学中干、干中学,加速我们的发展,在实践当中不断的摸索发展,下苦工夫,进一步的发展,”刘志超认为,首先要从现有的人才资源中挖掘潜力。

来自中国台湾期货企业的一些参会人员表示,当前大陆期货公司能做的业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新业务起步阶段所面对的空白市场对有志于“抢鲜”的人才具有很大吸引力。

东证期货研究院负责人林慧表示,面对实体金融需求多元化和当前期货业务发展需要,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吸引外来人才,还可以通过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资源互补,共同适应客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刘志超提出,对于期货业现有的高级人才——分析师而言,要切实转变观念,分析师主要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为理念。一定要将自己的工作与专业能力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有发展、才有出路。同时,不仅要熟悉期货,更要熟悉现货,要深入产业、深入实际,切实的掌握好现货市场的实际情况与相关知识,更好的利用期货规避风险。此外,要有广阔的视野,不仅要了解场内市场,也要了解场外市场,更要了解境外市场。因为期货市场是个国际化的市场,我们还应该在这个方面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

“我们现在只是期货,在今年有可能推出期权。互换、远期,这些工具都会在市场的运作过程当中,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切实需要。”刘志超鼓励业内同仁,期货市场大有可为,抓住人才就是抓住行业未来。

[责任编辑:邹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