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货 > 商品期货 > 避险资产价格回落 大宗商品或受益经济增长

避险资产价格回落 大宗商品或受益经济增长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2年03月21日13:15分类:商品期货

核心提示: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有迹象显示前期笼罩市场的恐慌情绪有所改善,未来市场焦点的变化或将使大宗商品价格更易受经济增长的支撑。

新华08网上海3月21日电(记者陈云富)尽管欧债危机并未走上“终结之路”,但受希腊与私人债权人完成债务置换,以及较为乐观的经济数据带动,近期包括美国国债、黄金贵金属等传统“安全资产”持续回落,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黄金、白银等价格亦连续回调,纽约市场金价重新回到了1650美元/盎司附近。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有迹象显示前期笼罩市场的恐慌情绪有所改善,未来市场焦点的变化或将使大宗商品价格更易受经济增长的支撑。

避险资产价格持续回落

包括黄金、美国国债等所谓的“安全资产”都是传统的资金“避风港”,国际金价在金融危机以来表现尤其出色,受通胀担忧以及经济不确定性影响屡创新高,然而近期包括黄金、国债等资产价格持续回落,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幅飙升,显示出资金重新从避险资产转入风险资产的迹象。

数据显示,从3月初以来,国际金价持续回落,纽约市场4月份交货的黄金期货合约重新回到了每盎司1650美元附近,伦敦现货市场也下挫到每盎司1650美元左右,较上个月底的高点回落了近8%,国内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6月份交割的黄金期货合约则回落到了每克340元附近,最低一度跌至每克335元,创下1月下旬以来的新低。

与此同时,在股市、商品等资产价格持续上行的同时,美国10年期国债价格连续下跌,与其价格呈负相关关系的该国债收益率创下了去年10月份以来的高点,有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以来美国10年期国债价格累计下跌幅度达到了2.5%,创下至少2010年12月份以来同期最大跌幅,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攀升到了2.3%上方。

而从去年二季度开始,由于欧洲债务国轮番遭到降级,欧洲主权债券被大量抛售,避险资金涌入美元资产,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降至2%以下,创下历史最低水平。“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风向标,美国国债遭到抛售,英国国债和德国国债在上周也随之下跌。”分析人士表示,投资者预计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很可能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市场认为,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希腊释放下一批的救助资金,将有效限制风险在欧洲的蔓延,加上欧洲央行的第二轮3年期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显著降低了危机在欧洲各国传染的可能性,为交易者进行风险相关的交易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分析人士指出。

市场恐慌情绪不在?

招商银行分析师刘东亮撰文认为,目前避险和风险偏好的平衡关系似乎正在被打破,风险偏好正在迅速上升,特别是美国债和日元两大避险资产近期的表现表明,避险资金正撤离,以寻求更高回报的市场。“如果这一猜测成立,意味着金融危机正在从危机模式向后危机模式,也就是正常模式转变。”刘东亮表示。

从金融危机以来,投资者情绪变化以及风险偏好都是主导市场的重要因素,典型就是受债务危机以及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美国国债、美元以及黄金等避险资产成为资金追捧的目标,而非美货币以及欧洲部分国家国债则遭遇了相反的命运,重债国希腊的国债收益率也一度高达1000%以上。

在分析人士看来,毫无疑问的是,到目前,2011年下半年以来市场的恐慌情绪已经大为缓解。“尽管目前希腊CDS拍卖结果显示CDS的卖家将赔付面值78.5%的部分,但由于希腊国债CDS的面值仅仅只有32亿,因此赔付的额度也只有25亿欧元,这一金额对整个CDS市场是微不足道的,这种结果也使得投资者对接下来欧洲可能出现的债务重组充满了信心,此前人们一度怪罪CDS加剧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投资者担心其可能在欧元区引发连锁效应。”分析人士表示。

“我们无法确认市场在向后危机时代转变,但市场至少是有理由的。”刘东亮认为,欧债危机在经历了无数轮有惊无险的考验后,形势似乎出现了转机,希腊的违约行为被市场所接受,新一轮援助资金不断进入,意大利、西班牙的情况至少暂时看起来还不太坏。“美国的形势就更好了,经济持续扩张,与欧洲相比足以堪称'强劲’”。刘东亮表示,有理由认为,市场的整体气氛正在出现改观。

事实上,对于美国经济而言,由于良好的经济数据,市场对新一轮量化宽松(QE3)的预期已大大减弱。美国劳工部公布的2月份非农就业数据显示,就业市场状况明显改善。“现在市场对美国经济形势的看法还是偏正面,美国经济温和上行的概率较大,而欧洲市场短期通过流动性方案稳定下来,但是后期GDP的收缩,市场的冲击可能依然较为脆弱,不确定性仍很强。”莫尼塔分析师张琦炜表示。

[责任编辑:姜楠]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