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货 > 现货 > 铁矿石周报:进口矿价进入短期盘整期(2)

铁矿石周报:进口矿价进入短期盘整期(2)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04月14日16:20分类:现货

核心提示:“新华—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显示,截至4月13日,中国港口铁矿石库存(沿海33港)为9597万吨,较上一统计周期(3月31日—4月6日,下同)减少86万吨,环比下降0.89%。

价格影响因素解析:

1、政策利好但矿价整体仍走低

4月7日至4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自5月1日起铁矿石资源税减按规定税额的40%征收。资源税下调后,矿山企业普遍获得30-50元(吨价)的成本压缩空间,但在整体铁矿石市场下行趋势的大背景下,国内矿山企业只是增加了进一步下调价格的“筹码”,而难以扭转企业的经营窘状。而在铁矿石市场供需博弈中,钢铁企业始终占据主动一方,铁矿石资源税下调后,其势必借此继续下压矿石采购价格,因此铁矿石市场的寻底之路仍然遥遥无期。并且,随着进口矿价格的继续下调,国产矿市场可售资源将会进一步萎缩。

目前,钢材市场终端需求状况依然疲软,铁矿石市场走势出现分歧,尤其进口矿市场远期及港口现货价格涨跌不一,远期现货价格受到金融衍生品市场上涨的提振,出现上调迹象,而港口现货市场却因成交不畅,成交价格仍向低位靠拢,为此整体价格依然下移。目前,制约铁矿石市场运行的一方面是供需因素,另一方面还有心态因素,由于“跌不止境”的状态凸显,使得大部分商家对于价格的支撑期望值不高,且不断有低价成交记录出现,使得看空气氛凸显。综合因素分析,铁矿石市场虽有小幅上调气氛,但弱势状态仍未改观,下行压力仍存。

2、钢材价格重回弱势下跌通道

4月7日至4月13日,钢价跌幅加大,国内钢市重新进入下跌通道。清明节假期后,市场资源压力增大,在螺纹钢与铁矿石期货价格双双走低压制下,国内钢价不断走低,主导城市库存消化速度减缓,市场心态逐渐恶化。

目前,钢材市场需求回暖的程度不足以支撑价格暴涨,价格虚涨后酝酿更多风险。3月份钢材市场的一波疯狂上涨,使得大部分厂商极其看好后市,市场交投热情凸显,而未过一周,市场便开始下调,直至当前唐山普碳方坯价格重回“1时代”,市场价格的炒作暂告一段落。而经过前期的持续走低,市场抄底意愿有所体现,带动成交放量,价格略有反弹。但有螺纹钢、铁矿石期货这俩大山在那压着,现货市场虽然想有所表现,但也难有太多作为。我们预计,近期价格将维持窄幅波动运行,经过持续调整后价格继续深跌动能减弱,偶尔会有反弹现象出现。

分析认为,在降杠杆、去库存的整体形势下,库存向上游堆积成为钢铁产业的常态。目前,港口铁矿石库存维持高位,钢厂原料库存明显下降,而钢厂钢材库存维持较高水平,钢材社会库存显著下降,这种格局下,上游矿价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待需求启动,价格将快速反应,形成反弹,随后在总体偏弱的格局中缓慢回落。

3、预期恶化至BDI继续下滑

4月7日至4月13日,国际海运市场小幅下滑。截至4月9日,BDI指数报于580点,较上周四下跌8个点。此前BDI已经连续3个交易日下跌,三个交易日内跌了21点,跌幅为3.47%。巴西至中国海运费报至9.977美元,较上周四涨0.116美元,涨幅1.18%;西澳至中国海运费为4.384美元,较上周四跌0.056美元,跌幅1.26%。

进入2015年以来,标志国际海运市场景气度的关键指标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持续单边下行,达530点,创30年以来新低。分析认为,与大宗商品市场关系密切的旧经济模式正逐步失效,世界经济正向新经济模式转换。而在BDI持续七年下跌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然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发展速度上,正说明向新模式转换的进程比较顺利。

从大宗商品角度来看,铁矿石价格跌至十年新低,石油价格下跌超过60%,铜价运行曲线呈现标准的崩盘图形,这意味着几乎所有支撑BDI的大宗商品价格都在下跌。与此相关联的造船业前景正在迅速恶化。全球最大的造船公司现代重工2014年营业损失达到29.6亿美元。由于航运业不景气,进入2015年以来,韩国航运商Daebo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o Ltd、丹麦航运商Copenship先后申请破产,波罗的海航运工会(BIMCO)分析指出,国际航运业面临30年来最严峻形势。

资料来源: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

后期市场分析预测:

纵观之前钢价的上涨,炒作大于真正的需求拉动,因而对于铁矿石等原料价格的推动作用几乎为零,虽然有钢厂限产在先,但是钢材市场供需矛盾依然明显,价格上涨并不具备“号召力”,为此铁矿石价格没有跟涨也在情理之中。而随着钢价的下调,铁矿石价格或将进一步走低。

目前,“新华-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每周二发布。该指数旨在深入解读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的变化,对铁矿石价格及未来交易的发展趋势做出有效的预判和分析。

“新华-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是新华社自主研发的数据产品之一,是由新华社遍布全球的信息采集网络进行数据采集、加工和分析,结合相关领域专家的观点,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后,由新华社专家顾问团队得出的结果。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 高波 李文斌

[责任编辑:郭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