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货 > 商品期货 > 2011年郑商所基地工作基本完成

2011年郑商所基地工作基本完成

上海证券报2011年11月25日08:46分类:商品期货

核心提示:截至目前,郑商所2011年开展的“点、面”基地工作基本完成。郑商所总经理助理张静表示,在市场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期货市场运行质量,深化期货市场功能,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交易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11月24日,郑州商品交易所召开了评审交流会,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交流。截至目前,郑商所2011年开展的“点、面”基地工作基本完成。

郑商所总经理助理张静表示,在市场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期货市场运行质量,深化期货市场功能,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交易所面临的主要任务。郑商所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连续两年成功召开农产品期货论坛,开展“走进产业、贴近行业、服务企业”的系列主题活动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开展期货功能发挥的“点”基地和“面”基地建设。

张静指出,郑商所希望能通过“点”、“面”基地建设,挖掘、宣传推广典型企业和农业主产区利用期货市场的成功经验,引导更多涉农企业利用期货交易规避现货风险,稳定生产经营,并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把期货市场更好地融入产业之中,把发挥期货市场功能、服务实体经济落到了实处。

安徽证监局、四川证监局和湖南证监局3家“面”基地单位分别介绍了本地区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的情况,河北粮食集团、菏泽弘一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厦门翔鹭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等来自小麦、棉花、PTA等6大产业链13家“点”基地企业,就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的经验和体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中国棉纺织业协会就承担课题介绍了纺织行业利用期货市场的情况。

从近两年的实践来看,郑商所相关工作得到市场各方的积极响应,成效不断显现,初步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是郑商所以“面”基地为依托,构建了多方协作、共同参与的市场大服务格局。近两年,郑商所联合当地政府部门和监管局,调动行业协会、会员公司、农合组织、龙头企业和新闻媒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湖南、湖北、江西、河南、河北、山东等主产区,开展了期货服务“三农”系列活动,宣讲期货市场功能与作用,提高涉农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的意识和能力。涉农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程度日益扩大。这项工作成为期货市场宣传的一个亮点。

二是树立了一批典型案例,总结出一批企业利用期货市场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典型模式。“点”基地企业大多为龙头企业,采用“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企业通过订单稳定上中下游的关系,通过期货市场回避风险,提高经营效率。不同的企业模式有不同的特点,如棉花期货的“银丰模式”、小麦期货的“延津模式”、菜籽油期货的“庆发模式”、“大平模式”和“奥星模式”等等。案例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可推广性。

三是促进了期货市场功能的宣传。通过“点”基地建设,挖掘了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的典型案例,为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提供了生动教材,吸引了国内权威媒体的关注和跟踪报道,较好地宣传了期货市场功能,凝聚了社会对期货市场创新发展的共识。

四是提高了期货公司服务产业链企业的能力和质量。在“点”基地建设过程中,期货公司派专人对企业进行走访或者驻点,深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帮助企业分析经营风险,培训期货人才,完善内控流程,设计套保方案,跟踪套保效果,撰写企业案例,充当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参谋和顾问。通过为企业、产业服务的过程,期货公司锻炼了自身服务的能力,积累了服务的经验,完善了服务的质量。(记者 黄颖)

[责任编辑:姜楠]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