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新麦价格触顶调整 市场购销趋于理性

新华财经郑州7月6日电(记者李文哲) 近期国内新麦购销形势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据市场反映,夏收以来市场焦虑情绪逐渐消失,购销逐步趋于理性,小麦价格止涨趋稳。

对此,经济分析师张荣胜等表示,进入7月份后,由于天气更加炎热潮湿,安全储存困难增加,市场惜售心态或进一步松动。同时,部分粮库收储任务接近尾声,面粉加工企业成本压力较大,玉米价格持续走弱,短期麦价再度大幅上行可能性不大。

新麦整体止涨趋稳 波动幅度明显缩窄

6月下旬以来,新麦购销在国家调控政策加码、玉米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下逐步趋于理性,小麦价格亦从前期的持续走高转为止涨趋稳,部分地区还出现小幅回调。新小麦收购进度虽较往年同期偏慢,但整体收购状况正常。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25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1938.8万吨。随着小麦主产区收获工作全面结束,加之新麦上市量明显增加,小麦收购进度开始有所加快。6月5日-25日之间5日收购进度分别为327.3万吨、367.7万吨、449万吨、580万吨。6月21日-25日期间小麦日均收购量116万吨,较6月15日-20日期间的日均收购量90万吨明显增加。

市场监测显示,当前主产区制粉企业新普麦主流进厂价在2520-2580元/吨,部分地区较前期高点价格回调10-30元/吨。

此外,7月1日,河北石家庄制粉企业新普通小麦进厂价为2580元/吨,山东济南为2560元/吨,河南安阳为2560元/吨,江苏徐州为2570元/吨,安徽宿州为2550元/吨,震荡幅度较前期明显收窄,基本在0.005-0.01元/斤之间。

张荣胜表示,小麦价格止涨趋稳、局部小幅回调,主要原因是基层惜售心理松动,上量增加。尤其随着收购成本上涨,贸易商有些恐高,出货意愿增强。

另据国家发改委消息,为深入了解今年小麦市场和价格情况,分析预测后期价格走势,听取各方面对小麦市场运行以及2022年最低收购价水平的意见和建议,6月下旬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派出联合调研组,赴河北省开展实地调研。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密切关注新麦市场运行情况。

粉企加工成本增加 利润或持续回落

近段时间以来,面粉已进入传统销售淡季,市场需求疲软,走货滞缓,不少面粉加工企业经过前期恐慌性的备货后已转入守势,但由于小麦价格高企生产成本较高,企业挺价面粉的意愿较强。

7月1日,河北石家庄制粉企业特一粉出厂价为3230元/吨,山东德州为3210元/吨,河南新乡为3200元/吨,江苏徐州为3280元/吨,周比基本持平。市场认为,进入7月份后,天气更趋炎热湿润,面粉的保管难度加大,加之学校集中消费也随着暑期来临而暂停,给面粉市场价格带来压力。但由于小麦价格高企,且麸皮价格6月以来持续下跌,厂家挺价意愿较强,面粉价格将会整体保持稳定。

6月以来,麸皮价格整体呈先升后降态势。新麦价格高开高走以及粉企开机率低位运行刺激麸皮价格一路走高。但6月下旬以后,随着生猪价格弱势,玉米价格下行,麸皮价格迎来利空。6月30日,河北石家庄制粉企业麸皮出厂价为1940元/吨,山东济南为2000元/吨,河南安阳为1900元/吨,江苏徐州为2020元/吨,安徽宿州为2010元/吨,月内下跌130-140元/吨。

据了解,由于近来小麦价格高企,而面粉价格稳定、麸皮价格下跌,制粉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加工利润下滑。7月2日,河南郑州中等白麦采购成本2540元/吨左右,特一粉出厂价3160吨,麸皮价格2080元/吨左右,加工每吨小麦费用260元,理论利润预估为55元/吨,周比回落10元/吨,较6月11日回落了93元/吨。

储备采购价格诱人 市场成交保持高位

记者走访了解到,6月下旬以来,小麦市场购销逐步趋于理性,主产区新小麦上市量增加,虽然市场各主体有意下调小麦收购价,但储备小麦轮换采购价格仍处于相对高位,前期观望居多的各级轮换采购成交情况持续好转。

6月29日,安徽淮南市市级储备小麦竞价招标采购,2021年产三等及以上国产混合小麦11015.702吨,全部成交,成交均价2635元/吨。

6月30日,天津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举办天津区级储备粮网络竞价交易会,竞价采购2021年国产硬质白小麦4500吨,底价2650元/吨,成交均价2650元/吨,全部成交。

7月1日,江苏启东市地方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采购3792吨2021年江苏产混合麦,起拍价(船板价)2700元/吨,全部成交,最低价2645元/吨,最高价2650元/吨,成交均价2647.64元/吨。

7月2日,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常平粮库采购2021年产三等白麦6000吨全部成交,底价2860元/吨,成交价2850元/吨(散装,仓库车板交货)。

近日,有市场传言,针对当前小麦价格的持续走高,有关方面已下达严格的管控措施,消息称有的企业已经停收或暂缓收购。不过这一消息并没有得到证实,当前多数企业的轮入采购仍在紧锣密鼓。有市场人士指出,近来一些企业停收或暂缓收购,最主要是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多为企业行为。


编辑:吴郑思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吴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