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价持续上涨动力不足,建议贸易商抓住时机售粮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0月28日15:33分类:现货

新华财经郑州10月28日电(记者闻有成 分析师张荣胜)节后小麦价格不断走强,主要的原因是市场阶段性供需偏紧,同时国家政策维持稳定亦提振了市场信心。后期麦价还有多大上行空间,上涨态势又能否持续下去。粮食专家张荣胜分析认为,由于国内小麦市场供需较为宽松,而需求相对不旺,麦价既不具备大幅上涨的条件,也不具备持续上涨的动能。为规避后市风险,建议贸易商抓住时机售粮。

政策投放维持高位,拍卖成交略有回暖

10月23日,国家举行最低收购价小麦竞价交易,投放量为298万吨,实际成交量为3.29万吨,高于上期的0.38万吨,成交率为1.1%,高于上期的0.12%,政策性小麦拍卖成交略显回暖迹象。

从区域成交状况来看,江苏成交5317吨,安徽成交6093吨,山东成交10836吨,河南成交10643吨,湖北、河北全部流拍。

据市场反应,进入10月份以来,受阶段性供需偏紧及政策利好的双重支撑,主产区小麦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目前部分地区价格进厂价格已逐步迫近政策性粮源到厂成本。

以华北市场为例,目前河北、山东部分地区一等普通新小麦 收购价格基本在2400—2440元/斤,而一等陈麦拍卖底价为2370元/吨,加上相关到厂成本约基本在2420—2440元/吨,新陈小麦之间的差价已相对有限。

市场认为,随着小麦市场价格的不断上涨,其与临储小麦到厂成本将会逐步接轨,政策性小麦成交状况也将会随之进一步继续好转。

麦价上涨或难持续,建议抓住时机售粮

面对节后小麦价格的凸显上涨,近来部分持粮主体和中间贸易商观望、惜售心态有所增加。专家学者认为,由于小麦市场整体供给并不缺粮,市场的供需较为宽松,小麦价格仍然缺乏持续上涨动能。经济分析师张荣胜认为:

一是小麦市场供需整体相对宽松。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0月份预计 2019/20年度全国小麦新增供应量1375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338万吨;国内小麦消费总量为1235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532万吨。预计2019/20年度全国小麦供求结余量为1400万吨,比上年度531万吨增加869万吨,整体供需显得相对宽松。

二是流通粮源有效供给能力仍然较强。今年夏收期间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7076.2万吨,占小麦产量的53.99%。其中托市收购2227万吨,占总体收购量的31.47%。尽管托市收购数量较上年增加,但市场化收购占据主流的市场格局并没有改变,绝大部分粮源仍滞留于流通领域,市场新麦的供给在一定时期内将会继续维持充裕。

三是临储小麦“去库存”压力较大。集中收结束后,国家临储小麦拍卖成交率不高,主要的原因是拍卖粮在性价上不占优势。随着新小麦价格的不断上涨,新陈麦价之间的差价正在不断缩小,一旦二者之间实现接轨,临储小麦能够批量进入市场,政策“天花板”抑制效应将会逐步显现出来。

四是制粉企业运营较为困难。在国家托市收储结束后,由于今年小麦难以进入饲用替代领域,制粉企业自然就成了小麦消化小麦中坚力量。但从当前制粉企业运营状况来看,一方面是小麦价格不断走强,生产成本增加;而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两头受挤”市场局面难有改观,制粉企业对小麦采购仍会以销定购为主,做多小麦库存的愿望不高。

据业内人士分析,进入10月份以后,虽然小麦价格凸显上涨态势,但主要的原因是市场出现供需短暂性的阶段性偏紧,估计后期这种市场格局的持续时间将不会长。就中后期的小麦市场来看,由于小麦市场供给充足,而下游产品需求不旺,小麦价格麦价既不具备大幅上涨的条件,也不具备持续上涨的动能。为规避市场风险,建议当前存储小麦的贸易商,摈弃追涨、惜售心理,抓住时机出售手中小麦应不失上策。(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