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货 > 现货 > 农业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农业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农业部网站2014年05月20日11:34分类:现货

核心提示:从农业部来讲,积极推动这一趋势,进一步积极强化,一是加大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持力度;二是进一步鼓励具有创新能力的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提高市场份额;三是加强品种尤其是新品种的权益保护力度,强化市场监管,打击违法违规不法行为。

雷刘功: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为了使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对我国种业发展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今天邀请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先生,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先生,就推动种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首先,请余欣荣副部长介绍有关情况。

余欣荣: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与新闻界的朋友进行交流。首先,我要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国种业发展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所以,在回答大家提问之前我先通报一下我们国家种业特别是近几年种业发展的进展情况和目前正在进行的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增强种业发展活力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所做的一些工作。

首先,就我国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我国种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子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而且我们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务院全面部署种业发展工作,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3年出台3个文件,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是史无前例的。这对于在新的形势下,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我们国家农业特别是种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尤其是新挑战的情况下,作出这样的强有力的部署,对于推动我们国家的种业发展尤其是粮食安全的保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农业部作为农业的主管部门、种业的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狠抓贯彻政策的落实,坚持继承与发展、开拓与创新,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新品种开发能力增强,生产用种有效保障。首先,优势新品种研究、开发能力稳步提高。目前,我国每年推广使用农作物主要品种约5000个,自育品种占主导地位,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其中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几乎全部为我国自主选育品种;玉米和蔬菜,85%以上种植的是我们自己的品种;自主选育和推广了农华101、登海605、隆平206、Y两优1号、新两优6号、济麦22、百农AK58等一大批高产优质、综合性状好的优良品种,实现了新一轮的品种更新换代,良种在农业科技贡献率中的比重稳定在43%以上。其次,生产用种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国主要农作物年供种量1000多万吨,种子质量合格率97%以上,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为实现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增收“十连快”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企业实力快速增强。首先,企业育种投入加大,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强化。目前,前10强种子企业年研发投入近6亿元,占其销售收入的6%以上。2013年企业自育品种已占到国审品种玉米、水稻品种的50%和47%;企业申请新品种权的数量超过科研教学单位。其次,企业兼并重组不断加快,种子研发、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升。种子企业总量由3年前的87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5200多家,减幅达40%;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106家,增幅近2倍;销售额过亿元企业119家,增幅30%;前50强种子企业销售额已占全国30%以上。

三是市场秩序逐步好转。近年来,我部严厉打击套牌侵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特别是去年底,我部联合公安、工商部门启动了种子打假专项行动,严查重点品种、重点市场、重点企业和重点基地;同时,发挥媒体力量,主动公开打假举报电话、主动曝光种子大要案,收效显著。近3年来,各级农业部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近100万人次,检查企业及经营门店80万个(次)、市场6万个(次),查处案件近2万起,没收假劣种子1000多万公斤。由于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种子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四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全国人大启动《种子法》修改工作,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主体责任;国务院修订《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加大对侵犯新品种权的处罚力度;农业部修订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及品种审定办法,提高市场准入和品种审定门槛;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同时,中央和地方围绕种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扶持政策,政策支持体系更加健全。

总结我国种业36年改革历程,特别是近3年的积极探索,国务院确定的种业改革目标、方向是正确的,所取得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将在今后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我们感到有以下经验和做法需要进一步坚持。

一是坚定把我国民族种业搞上去的决心。几年来种业发展,农业持续丰收取得可喜成绩,我们完全有理由对做强中国种业充满信心。

二是坚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资源、人才和资本向企业有序流动。

三是坚持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扶持种子企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技术创新主体、成果转化主体和服务农民主体。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作为种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支持科研、教学单位充实力量,在竞争中推动创新,在创新中促进发展。

五是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体制优势。充分发挥国家部际协调组作用,协力推进政策落实;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快培育突破性优良品种。

六是弘扬中国种业精神。前不久,我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向“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学习的通知》。最近,《农民日报》、中国种子协会等几家联合开展“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推介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响。最后,通过推介产生出袁隆平院士等10位为我国种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所以,农业部专门发布号召,要发扬他们那种奉献的精神,学习他们“执着梦想、合作创新、奉献种业、强国富民”的精神。这16个字不但体现了老一代种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对新一代种业工作者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更是激励和凝聚种业界为种业强国梦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我想借此机会再和各位朋友介绍一下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深化种业改革、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有关思路和举措。

2011年国务院印发8号文件,全面部署种业改革发展工作,开启了发展现代种业、建设种业强国的新征程。但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深层次、体制性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加快提升我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去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简称“国七条”。为推动“国七条”贯彻落实,今年以来,我部会同18个国家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协调组成员单位,将主要政策措施细化为21项任务,明确了牵头部委和参与单位,目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所以,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通报一下目前落实的一些进展情况。这些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

一是深化种业科研体制改革。为了进一步贯彻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推动种业科研体制的改革,我们着力引导公益性科研单位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加快科研单位与所办的种子企业“脱钩”;选择部分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种业科研成果机构与科研人员权益比例改革试点;依托中国农科院建立种业科技成果公开交易平台,制定成果交易管理办法,促进种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育种资源、技术、人才进一步向企业依法有序流动。

二是支持企业提高育种创新能力。加大政策和项目扶持力度,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鼓励企业整合并购转企的科研机构及其资源,组建高水平的育种研发机构和团队,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引导骨干企业联合或与科研单位合作,构建科研育种创新服务平台,支持杂交水稻和玉米分子育种平台建设;鼓励优势种子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三是组织国家良种重大科研攻关。会同科技部,以水稻、玉米、油菜、大豆、蔬菜等为重点,编制国家良种重大攻关五年规划;建立国家科技专项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投资机制;开展良种产学研联合攻关,选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突破性新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

四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管理。编制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启动第三次全国种质资源普查,加快濒危种质资源抢救性收集,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深度发掘,修订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

五是推进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推动海南省划定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加强南繁基地建设与管理;加快推进甘肃玉米制种基地建设,指导编制四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规划和可研报告;推动出台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和保险政策,引导企业加快制种基地土地流转或与制种大户、合作社合作,促进制种规模化机械化。

六是加大种子市场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品种审定、品种权保护工作,严格行政许可管理。深入开展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专项行动,加大种子大要案的查处力度,依法公开查处结果。开展种子市场秩序行业评价和企业委托经营制度试点,强化种子质量可追溯管理。

我们还想借此机会给大家通报一下即将要在中国北京召开的世界种子大会2014年会议的有关情况。

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将于5月26日在北京召开。世界种子大会是国际种业界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大型综合性种业大会,堪称全球种业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会议的召开既是国际种业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展示我国种业发展成就,推进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将为中国种业与世界种业加强沟通、融合搭建桥梁。截至目前,大会已注册1452人,其中外宾就达1187人。农业部将全力配合北京市做好大会筹备工作,努力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安全和谐的世界种子大会。同时,也希望各位记者朋友对大会给予更多报道,通过大家的宣传报道,增加中国元素,唱响中国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种业,向全世界充分展示我国现代农业和种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

[责任编辑:山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