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货 > 商品期货 > 期货公司开辟多维转型空间

期货公司开辟多维转型空间

期货日报2014年01月02日09:48分类:商品期货

谋求“期货与现货、场内与场外、国内与国际”互联互通

在单一通道业务举步维艰的背景下,期货公司正在向“中介服务、风险管理、财富管理”三位一体的综合业务转型。未来期货公司核心竞争力将更多地来自于产品设计能力,现有的技术平台也将向综合交易平台转变。同时,期货公司还须积极做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准备,以抓住期货行业国际化发展的良机。

转型时不我待

近年来,投资咨询、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子公司等期货公司创新业务相继“开闸”,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作用越来越大。但在此过程中,期货公司原有发展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露,转型成为众多期货公司的唯一选择。

对国内期货行业而言,2013年可谓喜忧参半。当年国内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较2012年大幅增长,期货公司的交易手续费收入却“不升反降”。2013年本报在深圳、上海、浙江、江苏等地进行实地调查时发现,上述地区的期货公司都陷入了“增产不增收”的窘境。其背后的原因是近年来期货行业内手续费竞争日趋激烈,期货公司盈利空间急剧缩小。目前,股指期货交易额已占据了国内期货市场的逾半壁江山,而期货公司收取的期指手续费率几乎是降无可降,导致全行业的手续费率被进一步拉低。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国内期货行业整体手续费率为万分之零点二二三(双边),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一些期货业内人士预计,2014年期货行业手续费率还会下降,就连保证金利差收入也难以保持原有水平。据了解,目前一些期货公司已在向重点客户返还部分保证金利息。如果未来利息返还趋势在行业内扩散开来的话,期货公司对客户资源的争夺将更趋白热化,期货行业整体营收状况将面临更大挑战。

在期货行业内部矛盾不断加剧的同时,当下由金融混业经营浪潮带来的外部冲击也悄然来袭。从国家监管政策的变化来看,金融混业与整合的脉络已经十分清晰。作为金融行业中“势单力薄”的一类机构,期货公司在与券商、基金、信托等机构的正面竞争中处于下风。以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为例,原本有着“近水楼台”优势的期货公司在业务拓展上却总是受到羁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期货类资管市场规模约100亿元,而期货公司资管业务总规模却只有约12亿元。

“目前期货市场的机构化、产品化、国际化、电商化趋势愈发明显,伴随着这些变化,期货中介机构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南华期货总经理罗旭峰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如果期货公司不提前布局,构思谋划发展新路径,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市场淘汰。

综合性业务成转型方向

正是由于意识到行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少期货公司开始主动寻求转型发展。

“未来期货公司的发展方向必将由单一的经纪业务向综合业务转变。”广发期货总经理肖成向记者表示,期货公司的代理通道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对期货行业的需求。期货公司未来应从投资、融资及结算业务方面寻求更大发展。具体而言,以风险管理子公司为依托,期货公司既可以从事期现货贸易,又可以在期权推出后充当做市商,实现期货公司的投资功能。同时,从事仓单质押等业务,又使期货公司具备了一定的融资功能,加上目前已经具备的结算功能,期货公司将由此向综合性业务功能转变。

期货公司的业务转型离不开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建立。肖成认为,未来期货公司核心竞争力将更多地来自于产品设计能力,例如资管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同时,期货公司现有的技术平台也将向综合交易平台转变。总之,未来期货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比拼将会被赋予更多内容。

向综合性业务模式的转变成为了不少期货公司共同的选择。海通期货总经理徐凌认为,从长远来看,优秀期货公司需要从单一的通道业务向“中介服务、风险管理、财富管理”三位一体转型;在组织体系上,需要向集团化管控模式转型;在发展动力上,应以IT为核心,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带动全面转型发展。

对于期货公司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创新业务未来发展的方向,徐凌表示,期货公司风险管理服务应以子公司为平台,从仓单服务、合作套保、基差交易等期现业务起步,开拓盈利空间,培养和储备熟悉期现业务的专业人才,并通过与贸易公司、投融资公司合作,大力发展资本中介型业务,将风险管理业务与贸易仓储、物流、融资等服务相结合,为实体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一揽子风险顾问服务。后期,通过探索OTC市场、做市业务、定价服务以及与境外机构合作成立对冲基金等,期货公司将形成“期货与现货、场内与场外、国内与国际”互联互通的模式。而对于期货公司财富管理,则应以资管业务为抓手,建立策略库和数据库,打造以量化为核心的资产管理平台,推动程序化交易、量化交易等的研究和运用。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发展网络金融,交叉销售多元化的金融衍生品投资组合产品,以产品形式打开财富管理空间。

期货公司转型既要着眼创新业务的长远发展,也要兼顾其与仍占主要地位的经纪业务的平衡。“无论是现在的资管业务、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还是未来的外盘代理等创新业务,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客户基础。”罗旭峰认为,如果没有牢固的客户基础,这些创新业务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从券商过往的发展经验看,其投行、资管、自营等业务近年来都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但是其经纪业务收入始终占据着总收入的半壁江山,经纪业务依然是券商的核心平台。同样,对于期货中介机构来说,经纪业务平台作为公司发展的基础,不仅不能荒废,还需要进一步整合梳理业务资源,为创新业务提供所需的“营养”和“能量”。

国际化进程提速

回顾2013年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国际化是一个不能不提的话题。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作为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在金融制度以及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方面实行了多项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多项涉及大宗商品交易的政策措施。此后,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海关总署等部门也相继出台了支持自贸区发展配套政策,这些都为中国期货市场“走出去”和“引进来”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目前,不少期货公司正在为“走出去”和“引进来”做着积极准备,以抓住期货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先机。“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成立是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罗旭峰表示,石油期货等全球性产品未来将在上海能源交易中心推出,必将吸引全球投资者的关注和参与,这会给中国期货市场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同时,随着国内财富的增长、国家外汇储备突破3万亿美元,国内企业和投资者必然会出现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的要求,投资者“走出去”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市场需求的变化将促使期货公司增强国际化服务能力,并为投资者提供资产有效保值增值的一站式财富管理服务。

如果说此前6家内地期货公司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拉开了期货行业“走出去”的序幕,那么2013年广发期货香港公司率先开展海外并购,将英国NCM期货收入麾下,则意味着中国内地期货公司已经开始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衍生品市场竞争。

“我们收购海外期货公司,是内外部双重因素的作用。”广发期货总经理肖成对记者表示,一方面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和国际市场关联度很高。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量巨大,国内企业对于国际市场风险管理的需求很强烈。另一方面,在设立香港分支机构以后,广发期货深切感受到,如果只能做海外交易所的二级代理,公司业务发展便会受到限制。

肖成表示,通过全资收购英国NCM期货公司,广发期货相当于同时拥有了LME、ICE以及LCH等多家交易所和清算机构的会员资格,既可以为香港分支机构的客户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交易结算服务,同时也具备了为参与国际期货市场的中资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此外,未来国内推出原油期货等品种后,公司还可以利用海外市场资源,代理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期货市场交易。

展望公司未来的国际化发展目标,肖成表示,在立足国内期货市场发展的同时,广发期货将依托香港分支机构辐射日本、新加坡等亚太市场,并利用英国NCM期货现有资源,辐射欧洲市场。目前广发期货正筹划设立美国分支机构,未来还有可能在巴西设立分支机构。“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全球24小时不间断交易的网络,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服务。”

营造良好行业发展环境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期货公司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营造适应行业创新发展的市场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包括如何厘清市场监管与行业创新的界限,激发期货公司作为市场创新主体的能动性。

在2013年12月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期货大会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表示,目前我国期货市场的规范和发展主要依靠《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但该条例中关于场内外金融市场的相关规定明显不足。目前制定期货法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尽快制定有利于推动金融期货以及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另外,近两年来,国务院先后取消调整9项期货业行政审批项目,强化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的意图明显。

“期货公司要实现转型,培养新的业务增长点,离不开相关政策的配套落实。”罗旭峰表示,目前政策松绑的速度仍赶不上行业创新发展的速度,应尽快赋予期货公司更大的自主经营权。他建议,只要期货公司符合净资本管理等核心监管要求,就应进一步放宽其经营投资范围限制,减少行政性约束,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同时,在监管政策执行过程中,应当注重监管力度的平衡性,避免出现地区性差异。此外,应大力培养行业自律性,逐步减少监管部门对期货中介机构日常经营的管束。

肖成也认为,未来监管机构的重点应由过去的事前监管转变为事中和事后监管,强化功能性监管。伴随着监管导向的变化,期货公司将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主体,更加关注市场、客户的需求,而非像过去那样只是按照监管部门的思路和想法经营。

作为金融服务业的高端形式,期货及衍生品行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在期货公司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营造更加开放创新的市场大环境之外,如何创造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激励机制也至关重要。

肖成表示,在以往单一通道业务模式下,期货公司对于投资人才的需求不强,但如今随着资产管理等创新业务的推出,期货公司与券商、基金、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间的人才争夺就变得不可避免。期货公司必须对内部激励机制创新给予足够重视,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徐凌也认为,期货市场高度专业化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期货行业对人才的“高、精、尖”要求。目前,全行业从业人员仅3万余人,人才“引不进、养不起、留不住”的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金融工程、量化交易、研究咨询、信息技术和国际营销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证监会发布的《中国证券期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提出,“探索实施高管和员工持股、期权、企业年金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长效激励机制”。鉴于期货行业的监管特性,要想达成上述机制,还需要监管部门的大力推进。

[责任编辑:穆皓]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