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虑与近忧并存 豆粕价格弱势运行

新华财经北京11月1日电(吴郑思) 11月1日,国内期市开盘前,一则“我国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的消息在粮油圈广泛流传。受此消息影响,叠加基本面的拖累,豆粕价格开盘后显著回落。

考虑到豆粕是我国重要的蛋白原料,这一技术的突破给豆粕远期需求带来的利空不言而喻。

据科技日报30日报道,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与北京首钢朗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月当天联合宣布,经多年联合攻关,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一步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这一举突破了天然蛋白质植物合成的时空限制,对弥补我国饲用蛋白原料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在80%以上这一短板具有深远意义。根据报道,以工业化生产1000万吨乙醇梭菌蛋白(蛋白含量83%)计,相当于2800万吨进口大豆(蛋白含量30%)当量,可减排二氧化碳2.5亿吨,节省耕地10亿亩(以平均亩产大豆300斤计)。

众所周知,我国对饲用蛋白的强劲需求,是推动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攀升的主要原因。格林大华期货研究员刘锦告诉新华财经,我国植物蛋白主要用于养殖饲料方面,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总量高达9908万吨,折合豆粕产量达到7926万吨,截止到2021年第三季度,我国生猪存栏量4.37亿头,能繁母猪存栏4459万头,按照生猪的料肉比2.5-3.2来计算,一头猪从出生到120公斤出栏,大概需要300-384公斤饲料,按照12%的添加比例计算,一头猪到出栏的豆粕需求量约在36-46公斤左右。按照4.8亿头生猪来计算,我国生猪养殖方面大概一年需要1728万吨豆粕。另外我国还有禽类,大牲畜类养殖,整体养殖规模对蛋白的需求比较庞大。”如果该技术能够迅速转化成实际产能,这将颠覆饲料行业的用料配方,降低我国蛋白饲料的对外依存度。“刘锦说。

相比技术进步带来的远期潜在利空,当下豆粕面临的基本面利空或许更加现实。

一方面美豆的收割和南美大豆的播种目前进展顺畅,本身就令豆类整体承压。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农业经济研究院(IMEA)预期,截至10月29日,巴西头号大豆主产州——马托格罗索州的大豆播种面积为83.15%,上周为68.75%,远高于去年同期53.9%和五年均值59.74%的水平。同时,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介绍,近期美国大豆产区降雨偏多,影响大豆收获工作推进,但今年整体收获工作进展顺利,市场预期大豆单产可能进一步上调,压制美豆价格。

另一方面,市场对猪价在产能压力下或二次探底的担忧,令生猪期价近三个交易日来遭遇三连跌,反弹戛然而止,这也给饲料原料价格带来压力。

“目前国内生猪价格持续走低,生猪养殖行业出清步伐加快,截止到第三季度,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已经有了一定比例的下降,这对蛋白板块饲料的需求形成利空影响,并且生猪价格的走低也令养殖企业在饲料添加替代方面增多。”刘锦进一步表示,此外,由龙头养殖企业牧原食品有限公司在今年4月份提出的低蛋白日粮养殖已经在行业内形成了减少豆粕蛋白的效应。

宏源期货也表示,美豆收获进展与巴西大豆播种进展良好,近期美豆销售进度放缓,将压制美豆价格反弹。需求端生猪补栏没有随价格反弹而大规模出现,这使得豆粕空单仍可持有。

“基本面上,四季度是我国传统的蛋白粕需求淡季,水产养殖进入淡季,北美大豆丰产上市,国内四季度蛋白供应充裕;统计上,无论是豆粕1月合约还是豆粕1-5价差在11月份都是一个下行规律。综合基本面和统计规律显示,豆粕期价在11月份易跌难涨。”刘锦认为。


编辑:张瑶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