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商所:见证中国改革开放路上的“郑州价格”

金融世界2019年10月08日16:34分类:交易所

新华财经郑州10月8日电(记者  闻有成  李文哲  孙清清1990年10月12日,郑州商品交易所前身——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迈出了我国探索期货交易的重要步伐。

1993年3月1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启用“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名称,同年5月28日成功推出期货交易,结束了新中国没有粮食远期价格的历史。

2018年,郑商所累计成交量为8.18亿手,成交金额为38.23万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9.55%和78.88%,在全球衍生品交易所中排名第13位。

作为我国成立的首家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历经近30年的改革创新,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不断拓宽,对外开放步伐越迈越大,已发展成为国内外举足轻重的期货交易中心。

报春鸟:资本市场迎来发展春风

1990年10月12日是中国资本市场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上午,经国务院批准的首家期货市场试点单位,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郑商所前身)开业。这一事件当时备受瞩目,被外媒视为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不走回头路的标志性事件。

77岁的李经谋是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和郑州商品交易所的首任总裁。“改革开放的起点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端实际上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而郑商所正是伴随着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商品化、市场化改革,应运而生。”李经谋说。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展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实行“价格双轨制”,一部分是“定购粮”,按国家计划价格实行合同定购,一部分是“商品粮”,按市场价格议价收购和销售。

随着市场上商品粮增多,问题显现,粮价大起大落,买难卖难问题交替出现,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等购销矛盾凸显。为整顿粮食交易,1990年7月27日,国务院批转商业部等八部门关于试办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报告的通知,提出“把议价粮食纳入规范化的批发市场”,同时“允许远期合同在场内转让”。

不平凡的事情发生了。1991年3月22日,我国第一笔粮食远期合约,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顺利签订。河南省滑县粮油公司和湖南省冷水江市面粉厂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达成了50万公斤小麦的远期合同。而当时合同中50万公斤的小麦还长在农田里,要等到9月22日交割,这种新型交易方式极大地刺激了当时国人的神经。这笔远期合约成为中国期货市场历史上的里程碑。

1993年3月1日,经过五年研究、两年实践,郑州商品交易所“脱胎”于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正式挂牌;同年,5月28日,推出期货交易,小麦、玉米、大豆、绿豆、芝麻等品种上市交易,当日成交1854手,折合粮油1.854万吨。期货交易结束了新中国没有粮食远期价格的历史。

“农民、企业跟着期货走”成为新景象,“郑州价格”被农民亲切称为“早知道”。一些粮食主产区的农民利用“郑州价格”安排农业生产和调整种植结构;一些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大中型仓储企业利用郑州期货市场的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参与现货、期货交易,锁定利润,规避风险。

2004年6月,棉花期货合约在郑商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期货市场经过规范整顿后,首个上市的期货新品种,标志着我国期货市场向健康良性发展迈出重要步伐。

时至今日,在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展厅内,仍然张贴着那份1991年的小麦远期合约。“‘郑州价格’一路走来,已成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助力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李经谋说。

新工具:期货引擎支撑实体经济

与欧美等国“老牌”期货交易所相比,郑商所是个“90后”,“年龄小”却朝气蓬勃。近年来,在郑商所推动下,风险对冲、“保险+期货”、仓单交易等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所接受,为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以风险对冲为例,管中窥豹,看期货市场带给实体经济的新变革。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郑商所的动力煤、玻璃及甲醇等期货品种作为风险对冲工具,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介绍,郑商所玻璃期货上市时,玻璃现货市场规范化程度低,产品非标问题比较突出,玻璃生产企业市场服务意识较差,部分产销区的贸易环节还存在货票分离的现象。

玻璃期货运行7年来,在规范现货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期货市场上交易的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不会发生票货分离的情况。同时,在产融结合过程中,生产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性。

不仅促使现货市场不断规范,期货市场的发展还为现货企业创造了产融对接的平台,一些风险管理子公司和玻璃生产企业在合作套保、人才培养、风控管理、业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对于进一步提升玻璃行业发展质量,推动行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服务实体企业稳健发展,近年来,郑商所积极推进“保险+期货”试点,成为完善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重要探索。

“保险+期货”,本质是期货市场和保险市场功能的融合,解决了我国农业价格保险的“再保险”难题。在此基础上,我国部分地区相继推出了棉花、白糖、玉米等农产品的价格(收入)保险,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破解“丰产不丰收”的历史难题,同时也成为我国部分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

自2016年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建设工作以来,郑商所“保险+期货”试点品种已从2个增加到3个,试点项目从最初的6个增加到40个。一些品种从单点开展到县域全覆盖,涉及的地区由最初的4省(区)增加至9省(区),惠及农户从7675户增加到50132户。郑商所支持资金从425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目前试点赔付率超过70%,平均保险费率则从之前的超过5%降低到3%左右。

在2019第四届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上,郑商所理事长陈华平表示,以实体经济需求为导向,郑商所近期将重点推动纯碱期货、PTA期权早日上市,加快推进瓶片、短纤、PX、咖啡、花生期货和菜油、菜粕、甲醇等期权品种的研发,扎实做好价格指数、新型材料等期货品种的储备,同时,紧跟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现货市场变化,完善小麦、稻谷等已上市期货合约,努力使郑商所市场产品种类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升。

郑州价:世界市场有了中国砝码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来越多的境外企业“引进来”,中国企业“走出去”。随着双向开放的不断深化,郑商所正加快国际化步伐,向世界喊出“郑州价”,满足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定价和管理风险的需求。

“中国期货市场多年来一直在积累经验,并采取了最佳实践方法,为亚太地区以及主要西方期货市场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国际投资者、贸易商,现在是时候在中国投资了,也希望中国有更多开放的国际化产品。”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董事总经理柯睿慈(Christopher Fix)说。

2018年是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的元年,原油期货的成功上市和铁矿石期货成功引入境外交易者,标志着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期货市场加快国际化发展,将是大势所趋。

郑商所总经理熊军表示,只有大力推进国际化发展,期货市场才能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

以PTA为例,中国PTA产能占全球PTA总产能近50%,是全球最大的PTA生产国。但与制造大国不相匹配的是,在PTA上游的PX进口价格与下游的聚酯产品出口价格方面,我国企业缺乏定价影响力。

2006年12月,PTA期货在郑商所上市交易,近年来,随着PTA期货趋向成熟,在国际贸易中,对上下游产品的价格影响力凸显。有了PTA期货后,企业签订单的同时可以利用PTA期货锁定利润,同时,国内企业依据PTA期货价格与可口可乐、达能等外商谈判,避免了国内同业恶性竞争,也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定价话语权。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顺利完成转型跨越,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郑州商品交易所理事长陈华平表示,郑商所将继续推动相关政策措施的优化完善,不断提高PTA期货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同时,积极推进甲醇等期货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探索与境外交易所开展产品互挂,研究上市以境外基础资产为标的期货合约。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曹梓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