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商所苹果“保险+期货”构建金融服务实体良好生态圈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03月19日11:02分类:商品期货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闻有成)3月14日,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叶堡镇马庙村和秦安县郭嘉镇朱弯村的20户果农,领到了因种植15.2万斤苹果跌价受损,通过苹果“保险+期货”手段,弥补给的106400元苹果价格保险理赔款。 

这是郑州商品交易所深化交易场所“脱虚向实”转型变革,顺应国家产融结合、脱虚向实的战略导向,立足于解决大宗农产品发展的痛点,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于农业供给侧改革,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充分、平衡发展,为我国打造金融服务实体良好生态圈提供的一个创新探索。 

用期货打通服务果农“最后一公里” 

记者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举行的苹果“保险+期货”理赔现场了解到,这20户果农均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先前这些贫困果农并未实际支出保费,为实现精准扶贫,本次项目的保费由华信期货全额补贴。 

秦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秦安县地处我国北方落叶果树优生区,水果种植是当地农村的主导产业,产值约占农民纯收入的80%。受多重因素影响,苹果现货市场收购价格波动频繁,这使果农饱受困扰。 

据华信期货负责人说,在苹果“保险+期货”项目中,农户只需向保险公司购买一份价格保险,便能为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价格“保底”,在约定时间,若市场价格低于保险合同中约定的目标价格,农户便能获得价差赔偿,而这部分风险会经由“再保险”方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公司运用金融手段对冲到期货市场中。 

据郑州商品交易所介绍,本次项目以郑商所苹果期货1805合约为标的,目标价格8400元/吨,折合4.2元/斤(高于项目签约时秦安当地4.1元/斤的苹果现货市场价格)。与此同时,本项目采取触碰式期权设计,在产品进入均价期以前,若苹果期货1805合约盘中价格触碰7000元/吨,参保农户将获得1400元/吨(8400元-7000元)的固定金额赔付。2018年2月7日,苹果期货1805合约价格跌破7000元/吨,触发了赔付条件。 

记者了解到,自郑州商品交易所苹果期货2017年12月22日挂牌上市以来,率先在我国苹果产区、国家级贫困县陕西宜君县、延长县和甘肃秦安县接连完成三个苹果“保险+期货”项目。一方面,与保险机构及投保方紧密配合、充分沟通。在上述三个苹果“保险+期货”项目中,期货公司与合作保险公司及地方政府、果农方面能够紧密合作、充分信任、及时沟通,保证了项目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在执行过程中,对冲交易和资金划转都比较及时,中间各环节衔接顺畅;赔付金额确认环节公正透明,资金严格监管,专款专用,参与各方能够各司其职,保证了项目执行的顺畅。 

另一方面,灵活、按需进行产品设计。三个苹果“保险+期货”项目的运作均处于苹果价格下跌过程中,但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了期权产品,分别采用“美式+触碰式”“亚式+触碰式”等期权条款,以保障不同价格路径下赔付效果最优化。其中,在触碰条款下,当价格跌破触碰价,则赔付种植户目标价格与触碰价之间的差额;若价格未跌破触碰价,在项目到期时,农户也会获得低于目标价格部分的差额赔偿。产品加入触碰条款可在减少保费支出的基础上,更好把握住市场机会,准确地获利离场。从中可以看出,产品结构的选择十分重要,应根据具体的市场预期,灵活设置相应的保险条款。 

记者调研感到到,“保险+期货”模式,还可与多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相结合走进更加广阔的农业市场。如订单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发展迅猛,订单农业是企业在农户种粮之前就与之签订订购合同,并约定价格和数量的经营方式。在此模式下,农户和企业均面临价格波动风险。此外,“粮食银行”则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操作模式,农户可在“粮食银行”进行粮食交易,以粮换粮,但是在交易以后同样面临着粮价波动风险。然而,“保险+期货”模式的存在使得经营主体在保障收益的同时,仍可享受到价格有利变化带来的收益,可为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与银行、政府等机构加强进一步合作。保险与期货的结合促进了我国价格保险及收入保险的发展,未来可在已有模式上引入下游企业、银行、政府机构等,以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各个主体之间的合作。例如,引入银行机构可为购买保险的农户提供融资渠道,与地方政府进行深度合作,可引入政府补贴,在扩大保障力度的同时,探索新型补贴方式,进一步探索建立“保险+期货”模式的长效机制。 

苹果产业面临严重产业发展瓶颈 

据郑州商品交易所介绍,陕西省、甘肃省是苹果主产省份,两省均处于我国苹果种植两大优势区域之一的黄土高原优势产区。该区域生态条件优越,不仅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而且生产规模大、集中连片,发展潜力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陕西省苹果总种植面积为1057.2万亩,总产量1100.78万吨;甘肃省苹果总种植面积为441.3万亩,总产量360.11万吨。两省苹果种植面积与产量均实现连年增长。 

然而,与我国其他苹果主产区的情况相似,陕西、甘肃两省苹果产业链较短,根据消费形式分成以贸易商为主和以加工企业为主的两条支链。其中,鲜果消费为苹果消费的主要形式,主要通过各级贸易商对收购的苹果进行分拣、筛选、包装等初级加工后直接提供给消费者实现;加工消费主要是通过加工企业将收购的苹果制成果脯、苹果脆片、苹果醋、苹果酒等深加工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实现。 

但近年来我国苹果产业也面临严重的产业发展瓶颈: 

一是生产成本快速上升。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西部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转移,人口红利消失,果园用工工资快速上涨,农用物资价格也逐年上涨,果园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导致果园的经营效益下滑。苹果生产的高效性逐步消退,产业吸引力减弱,这已成为苹果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二是市场价格风险频发。在市场波动频繁的背景下,多年以来果农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在现有的贸易模式下,价格主动权掌握在贸易商手中。由于信息等方面的不对称性,果农相较贸易商处于劣势,这不利于产生对果农有利的价格。 

三是品种问题突出。陕西、甘肃两省的苹果种植品种结构存在缺陷,主要体现为早中晚熟不配套。其中,早熟品种严重短缺,中熟品种不足,晚熟品种严重过剩。在晚熟品种中,红富士品种独大,占到了栽培总量的70%以上,这导致红富士苹果集中上市、销售期市场压力巨大,卖难现象频频出现。 

同时,苹果产业碎片化特征较为明显。苹果产业集中度较低,不利于发挥规模化种植产生的集约效应。 

苹果期货覆盖地区和果农数量亟待增加 

各地农业大县政府领导和相关专业人士对记者表示,苹果“保险+期货”是一种整合金融资源,发挥期货功能,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服务“三农”的新型业务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并可实现精准扶贫的功能。目前已开展的部分苹果“保险+期货”项目,取得了较好的价格保障效果。 

“要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既要在产品设计方面提高保障水平,也要在产品创新方面提高实体经济的保障能力。”全国政协委员周延礼说,具备扶贫功能的苹果期货在郑商所上市,为万千贫困果农的稳定脱贫带来新希望。为进一步完善苹果“保险+期货”项目运行机制,惠及更多地区的果农,建议首先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引入地方政府,建立长效补贴机制。我国是全球苹果产量最大的国家,但是在农业部认定的122个苹果重点县市中,有33个是国家级贫困县,涉及数千万果农。目前已开展的部分苹果“保险+期货”项目,虽然取得了较好的价格保障效果,但是覆盖地区和果农数量较为有限。未来,在苹果“保险+期货”项目的推广中,期货、保险机构应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探索建立长期有效的补贴机制,以此减轻果农的保费支出,以更加高效地保障果农收入; 

二是建议保险公司开通产品申报绿色通道。“保险+期货”项目涉及多种参与主体,中间环节也较多,从以往项目开展的经验来看,保险公司根据相应的期权条款设计申报保险产品需要耗费较长时间。未来,希望保险公司可以在内部多开展“保险+期货”业务培训,建立并逐步完善“保险+期货”项目产品审批通道,从而提高整个项目的运行效率。(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