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货 > 现货 > 东北地区玻璃产能大洗牌

东北地区玻璃产能大洗牌

期货日报2016年09月28日09:35分类:现货

核心提示:赵晓亮告诉期货日报记者,通过两年多的市场洗牌和整合,东北地区玻璃市场相继停掉了十几条生产线,目前基本实现了区域内的产销平衡,玻璃价格也逐步回升。

近两年我国东北地区玻璃产业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之一,价格从800元/吨上涨到1400元/吨,从产品胀库演到清库,“北货”源源不断地南下。

2012年之前,由于东北地区玻璃生产企业较少,需求量大,玻璃一直呈净流入状态,市场价格居高不下,曾领跑全国玻璃市场。但在2012年之后,受到本地新建生产线增加的影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2014年以来东北玻璃产能大幅提升,价格“高地”已不复存在。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2013—2014年随着河北迎新玻璃集团、信义玻璃有限公司等企业在东北地区新增生产线,东北玻璃产能明显提升,2014年产能达到0.9亿重箱,较2013年增长40%,而当年玻璃需求却下降50%。

对此,河北迎新玻璃集团本溪玉晶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晓亮也深有感触。“其实早在2014年下半年,我们就看到了玻璃大熊市的迹象,东北地区首当其冲,经济结构调整影响下游需求,再加上后期有不少玻璃厂相继投产,造成了短时间内产能急剧增加,呈现出阶段性供需不平衡。”赵晓亮称,2014年6月份,东北地区的玻璃厂家陆续开始降价,玻璃市场展开洗牌。

由于在成本控制、资金、企业管理等方面有优势,一些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将东北部分老牌玻璃企业淘汰出局。

赵晓亮告诉期货日报记者,通过两年多的市场洗牌和整合,东北地区玻璃市场相继停掉了十几条生产线,目前基本实现了区域内的产销平衡,玻璃价格也逐步回升。

但需要注意的是,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等地区的玻璃市场在市场规模、产业集中度、深加工市场等方面,不及华东、华南、华中等地区。

根据中国玻璃期货网的统计,2015年东北地区玻璃年产能不足1亿重箱,仅占全国总产能的7%,深加工产业也远不及华东、华南。东北地区玻璃下游消费以房地产建筑装饰装修为主,目前虽然有部分玻璃加工企业开发出了其他领域的玻璃产品,但仍没有形成规模。

虽然规模远不及珠三角及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但东北玻璃市场的季节性特点决定了它不能被忽视。

尤其是近些年,玻璃市场冬季常常出现“北货南下”的局面。在区域市场价格差异比较大的时候,为了增加冬季销售,东北地区不少玻璃会运输到南方,对南方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东北地区冬季下游建筑业和加工业停工时间较长,通常从11月到次年的3月,一般玻璃需求会有5—6个月的“真空期”,玻璃生产企业库存和价格会受到较大影响。

实际上,玻璃市场的冬储也与东北地区冬季寒冷,玻璃下游建筑业和加工业停工周期长有关。

记者了解到,由于玻璃企业是连续生产,进入冬季后企业库存压力较大,通过降价、保价等方式吸引贸易商进行冬储,以缓解自身库存压力。

“东北地区冬储玻璃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是特殊时期解决玻璃企业冬季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一种方法。”业内资深人士陈小飞告诉记者,主要是由贸易商提供一定数量的资金,玻璃生产企业进行一部分价格让利。“冬储销售虽然能缓解玻璃生产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但由于冬储数量过大,次年春季以后市场价格面临的压力比较大。”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东北地区冬储情况和玻璃行业周期性调整有一定的关系。前期该地区产能增速较快,供需严重失衡,使得冬储价格高于现货销售价格,冬储的贸易商和加工企业遭受较大的损失,影响了贸易商冬储的积极性。

从2015年开始,东北地区玻璃冬储其实已有了一些变化。多数玻璃生产和加工企业开始尽量增加出口,或销售到南方市场和华北部分市场,实现当期销售,尽可能不增加本地区冬储产品数量,以便次年春季市场价格启动。

“往年看到市场行情好,都会多存点货,但现在已经没有必要了。”在北方某玻璃企业负责人看来,只要价格保持稳定,市场就不会提前拿货,都是正常出货,市场维持良性循环,资金能够正常回笼。

“我们今年冬储的思路就是能少存货就少存,备足自己的流动资金,这对开春以后市场启动会有好处。”据赵晓亮介绍,他们今年将拿出两条半生产线根据市场需求出货,只留一条半的产量作为冬储的备货量。

[责任编辑:山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