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货 > 现货 > 金融危机下黄金避险功能的表现

金融危机下黄金避险功能的表现

期货日报2016年08月10日10:30分类:现货

核心提示:在尚未设计出更具权威更稳定的国际货币来替代信用货币之前,对黄金的避险需求无论对各国及经济体央行还是民间投资者来说,都是其资产组合中不可替代的部分,这种避险需求将一直伴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而存在,时而因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失衡加剧而不断凸现,时而因国际货币体系暂时处于平衡而沉寂。

A 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下,黄金和美元是主要国际储备资产,但黄金与美元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国际流动性不断增大而黄金无法同比例增长。随着矛盾的不断尖锐,新的国际货币体系逐渐成型,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各成员国签订《牙买加协议》,随后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牙买加体系正式形成,其主要内容包括: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废除黄金官价、会员国可以在黄金市场按市场价格买卖黄金。根据协议,1978年黄金正式让位于信用货币,从此国际货币体系采用了完全信用本位制度,黄金进入非货币化阶段,成为一种商品。各国政府摆脱了黄金产量限制与经济发展的束缚,可以根据实际经济的需要决定基础货币的供应量。

在黄金非货币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以美元为代表,日元欧元、英磅等为补充的全球信用货币体系,这个过程也是与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相辅相成的阶段,其背后的主要推手是美国。与此同时,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迅速跌落,一些国家央行开始不断地抛售黄金储备,导致金价持续低迷,投资者也开始疏远黄金,黄金仅作为一般的大宗商品在首饰和工业领域发挥作用。

但信用货币的致命缺陷在欧美国家不断量化宽松下愈发严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动荡一次又一次把黄金从边缘推向前台。例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东亚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受到欧美游资的强烈冲击,尤其是韩国在清偿国际债务的压力下,号召国民捐献黄金为国解困。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对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发展给予了相当的重视,黄金储备作为一种备选方案进入央行的视野。

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发达国家面对作为外汇储备的美元和欧元不断贬值的严峻现实,不得不重新审视黄金在特殊时期所具有的避险功能。鉴于全球金融系统在次贷危机中所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20国集团决定重塑全球银行的监管体系。

2010年9月,全球主要国家和经济体银行监管部门代表就《巴塞尔协议III》的内容达成一致。根据该协议,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从4%上调至6%,提升了银行吸收经济衰退时期损失的能力。黄金所具备的货币属性在国际储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根据IMF和世界黄金协会的统计数据,在经历了长达21年的净减持后,2010年起全球央行成为黄金的净买家,黄金重新发挥出其作为金融稳定“锚”的作用。

[责任编辑:周婷(实习)]